能够从灾难中总结吸取教训的民族,才是有前途的民族。
史无前例的“文化大革命”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大悲剧,是国家民族的一场大灾难。但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这场“文化大革命”?国家主席刘少奇为什么被诬陷致死? “接班人”林彪为什么要叛逃?煊赫一时的“四人帮”为什么变成了阶下囚?…… 本书都予以详尽研究解答。
该书理顺了“文化大革命”十年混沌一团的历史线索:讲清了“文化大革命”的来龙去脉;剖析了“文化大革命”十年中的失误、弊端、错误;揭露了“文化大革命”中形形色色的假、丑、恶现象;找到了“文化大革命”中正确不能抗拒错误的原因;揭示出“文化大革命”的发动、形成、发展、终结的历史必然。它对“文化大革命”作了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论述,并以“文化大革命”的惨痛教训教育后人,是一部有历史价值、学术价值,可读性很强的专著。
《我和《大动乱的年代》》
“治中共党史,我是半路出家。……1973年3月,我从新疆被调回军政大学。当时军政大学没有文化教研室,而我又没有专长,于是就把我分配到中共党史教研室。
1979年底,中共党史教研室决定加强对建国后中共党史的研究与教学。这个任务就交给了我们组(我是组长),在研究分工的会议上,组里没有一个人愿意承担“文化大革命”这一段。万般无奈,“文化大革命”这一段就只好由我这个组长承担了。军政大学在1980年初就开设了“文化大革命”这门课,在全国也是开设得最早的。我勉为其难,讲“文化大革命”,也算是“逼上梁山”吧。
大家之所以不愿意承担,谁都清楚,难度太大。既没有教材,又没有资料,没有现成的路可走,我只有下死工夫。我查阅了“文革”10年的《人民日报》、《解放军报》、《红旗》杂志,查阅了10年的中共中央文件和中央军委文件,查阅了我所占有的全部资料,草草写成教材,就上马了。
大概在1988年初,河南人民出版社决定编一套丛书:“1949—1989年的中国”。丛书分为4本(按建国后中共党史4个阶段分)。丛书中要有一本讲“文革”。其中3本很顺利地约到了作者,签订了合同。“文革”这一册,本来约请名家金春明和席宣二位合著。不知什么原因,二位先生没有接受。我得知这个消息后,便毛遂自荐,请求由我来写。丛进同志为我穿针引线,河南人民出版社同意了。在这套丛书中,我与出版社签订合同是最晚的———时为1988年3月。当时的责任编辑是汪琼女士。
……我写得快,当然也与我讲了七八年的“文化大革命”有关,与我主编了《文革研究资料》(三大册)有关。约在1988年7月,我已完稿,交出版社。河南人民出版社十分积极,立即印成了书。这就大大推动了其他3本书的写作。在4本书中,《大动乱的年代》是出得最早的。……这时,上面总的精神是不准出有关“文革”的书。我斗胆给中宣部写了一封信。不久,中宣部出版局的一位同志给我来了电话,说《大动乱的年代》已获批准出版。从这位同志报喜似的语气上看,出版局是理解我的。事后得知,审阅并批准出版的是中宣部副部长李彦。
……香港《开放》杂志说,拙著是“官方出版物”,这完全出自臆想,毫无根据。“官方”对我没有任何授意,“官方”和出版社对拙著的书稿没有提出过任何修改意见,没有删削。《大动乱的年代》这个书名,与整套丛书相一致,是汪琼女士起的。
《大动乱的年代》一出版,引起各方关注。这不奇怪。拙著初版于1988年,时机是比较好的。在这以前,有过严家其、高皋的《“文化大革命”十年史》。那本书有不少缺点,比较粗糙。
我写《大动乱的年代》,感到最难的是有关林彪的问题,如九届二中全会,如“九一三”事件,我研究不深,吃得不透,所以下笔时欲言又止,含含糊糊,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。
……拙著显然是有缺点的。我在2004年版的《后记》中说了,盛名之下,其实难副。我敬请尊敬的读者多多给予批评指正。”
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,感谢开源界的力量。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,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。
Github | Docker | Project
能够从灾难中总结吸取教训的民族,才是有前途的民族。
史无前例的“文化大革命”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大悲剧,是国家民族的一场大灾难。但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这场“文化大革命”?国家主席刘少奇为什么被诬陷致死? “接班人”林彪为什么要叛逃?煊赫一时的“四人帮”为什么变成了阶下囚?…… 本书都予以详尽研究解答。
该书理顺了“文化大革命”十年混沌一团的历史线索:讲清了“文化大革命”的来龙去脉;剖析了“文化大革命”十年中的失误、弊端、错误;揭露了“文化大革命”中形形色色的假、丑、恶现象;找到了“文化大革命”中正确不能抗拒错误的原因;揭示出“文化大革命”的发动、形成、发展、终结的历史必然。它对“文化大革命”作了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论述,并以“文化大革命”的惨痛教训教育后人,是一部有历史价值、学术价值,可读性很强的专著。
《我和《大动乱的年代》》
“治中共党史,我是半路出家。……1973年3月,我从新疆被调回军政大学。当时军政大学没有文化教研室,而我又没有专长,于是就把我分配到中共党史教研室。
1979年底,中共党史教研室决定加强对建国后中共党史的研究与教学。这个任务就交给了我们组(我是组长),在研究分工的会议上,组里没有一个人愿意承担“文化大革命”这一段。万般无奈,“文化大革命”这一段就只好由我这个组长承担了。军政大学在1980年初就开设了“文化大革命”这门课,在全国也是开设得最早的。我勉为其难,讲“文化大革命”,也算是“逼上梁山”吧。
大家之所以不愿意承担,谁都清楚,难度太大。既没有教材,又没有资料,没有现成的路可走,我只有下死工夫。我查阅了“文革”10年的《人民日报》、《解放军报》、《红旗》杂志,查阅了10年的中共中央文件和中央军委文件,查阅了我所占有的全部资料,草草写成教材,就上马了。
大概在1988年初,河南人民出版社决定编一套丛书:“1949—1989年的中国”。丛书分为4本(按建国后中共党史4个阶段分)。丛书中要有一本讲“文革”。其中3本很顺利地约到了作者,签订了合同。“文革”这一册,本来约请名家金春明和席宣二位合著。不知什么原因,二位先生没有接受。我得知这个消息后,便毛遂自荐,请求由我来写。丛进同志为我穿针引线,河南人民出版社同意了。在这套丛书中,我与出版社签订合同是最晚的———时为1988年3月。当时的责任编辑是汪琼女士。
……我写得快,当然也与我讲了七八年的“文化大革命”有关,与我主编了《文革研究资料》(三大册)有关。约在1988年7月,我已完稿,交出版社。河南人民出版社十分积极,立即印成了书。这就大大推动了其他3本书的写作。在4本书中,《大动乱的年代》是出得最早的。……这时,上面总的精神是不准出有关“文革”的书。我斗胆给中宣部写了一封信。不久,中宣部出版局的一位同志给我来了电话,说《大动乱的年代》已获批准出版。从这位同志报喜似的语气上看,出版局是理解我的。事后得知,审阅并批准出版的是中宣部副部长李彦。
……香港《开放》杂志说,拙著是“官方出版物”,这完全出自臆想,毫无根据。“官方”对我没有任何授意,“官方”和出版社对拙著的书稿没有提出过任何修改意见,没有删削。《大动乱的年代》这个书名,与整套丛书相一致,是汪琼女士起的。
《大动乱的年代》一出版,引起各方关注。这不奇怪。拙著初版于1988年,时机是比较好的。在这以前,有过严家其、高皋的《“文化大革命”十年史》。那本书有不少缺点,比较粗糙。
我写《大动乱的年代》,感到最难的是有关林彪的问题,如九届二中全会,如“九一三”事件,我研究不深,吃得不透,所以下笔时欲言又止,含含糊糊,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。
……拙著显然是有缺点的。我在2004年版的《后记》中说了,盛名之下,其实难副。我敬请尊敬的读者多多给予批评指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