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作家出版社"出版的书籍

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

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,让我们屈服于它,把我们压到地上。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,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。于是,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。负担越重,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,它就越真切实在。相反,当负担完全缺失,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,就会飘起来,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,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,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。那么,到底选择什么?是重还是轻?

米兰·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。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、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。但是,它绝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,它是一部哲理小说,小说从“永恒轮回”的讨论开始,把我们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,比如,轻与重,比如,灵与肉,它带领着我们思考——什么才是人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?意蕴深远,读它,你能领悟到智慧的力量,但又绝不枯燥。

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》是米兰·昆德拉的代表作,也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,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: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、人性考察、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,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。昆德拉极其聪明地将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,写成一部非同凡响的小说——其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,也有人的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的展现。

人皮论语

中国文化第一历史悬案

西汉景帝末年,孔子旧宅墙壁中发掘出一批古简,其中有一部孤本古文《论语》,无比珍贵,世称《孔壁论语》。孔子十一世孙孔安国将之献入宫中,虽然适逢武帝独尊儒术,儒家经籍也大多残缺不全,《孔壁论语》却深藏不见,从此失传……

挖掘两千年历史淤泥,钻探中国人精神古墓。

逆推出一场控扼两千年命运的骇人阴谋。

惊天秘密层层揭开,七十五次剧情急转,每三千字一道波澜。

最勇敢的历史小说,最刺心的民族悲歌。

◇一段惊心的历史探险:汉武帝为何独尊儒术?古本《论语》为何失传?《史记•武帝本纪》为何空缺?小说逆推权力的残酷逻辑,对历史发起合理质疑和严厉拷问。

◇一场肃杀的道义围剿:儒家源始的民本与仁爱,到汉代转换为君本与纲常,小说闯入儒家的命运迷局,用生命碰撞出一场鲜血淋漓的历史真相。

◇一幕悲怆的文化祭奠:春秋战国自由张扬的民族精神,到秦汉时期顿遭禁绝,儒者殉道,侠者死节,小说饱蘸人性的光芒,哀悼慷慨与侠义的最后道别。

◇最重大的历史悬案:探寻《论语》版本流传真相,向中国文化的中枢神经开刀。

◇最过瘾的历史阅读:中国古典气派,文字凝练,笔力沉厚;好莱坞情节模式,悬念重重,危局连连。

◇最骇人的历史结局:99%读者猜不破的骇人阴谋,只要读罢,可能终生难忘。

◇最沉痛的历史悲歌:民族之殇,文化之悲,痛刺中国良心的悲剧撼动力。

我的千岁寒

这本书是王朔近年来的五部作品的合集,包括《我的千岁寒》、北京话版《金刚经》、《唯物论史纲》、《宫里的日子》以及剧本《梦想照进现实》的小说版、调侃性的影视评论《与孙甘露对话》。

王朔在为全书做的序《我是谁》中,自称偏爱本来写给张元的《我的千岁寒》,并强调“这部作品让汉语有了时态”。《我的千岁寒》取材于《六祖坛经》,写的是主人公慧能悟道的传奇故事,慧能从一个不识字的樵夫,成为享誉青史的一代宗师,被西方人称作“东方耶稣”,这个独特的历史现象,很是令人回味!小说融入了作者自己的哲学思考和人生观。历经三版,王朔自信地说,这部作品“全是文字的精华,要说美文这叫美文,这可是给高级知识分子看的”。

除了《我的千岁寒》,新书中还有充满“科学味”的北京话版《金刚经》第二版与《唯物论史纲》。北京话版《金刚经》用北京话通俗地“科学”地重写了《金刚经》。王朔表示,《金刚经》成书于两千年前,那时物理和化学没有现在发达,更多的得靠观心,既然物理都发展到这个地步了,就得拿起物理这个利器,这是把锃亮的刀子。“有的作家还从传统中找灵感,那就是传统的奴隶,你得从科学里找。”王朔说。

新书中的《唯物论史纲》原来叫《论上帝是物质》,源自王朔给女儿考大学推荐的哲学题纲,后来他一“推”不可收拾,“发现物质后面还有人”,一路推演至今日。

新书里还有《宫里的日子》,王朔自评这是“根据《资治通鉴》改编的小武的故事,不完全是史实,有些废太子李承乾的行举‘按’在高阳身上”。他还表明“《宫里的日子》是给老徐(徐静蕾)写的,希望今年能拍出来”。当然,新书也收入了他为徐静蕾写的电影《梦想照进现实》的小说版、调侃性的影视评论《与孙甘露对话》

对于新书题材风格均与以往作品不同,王朔说:“我把过去自己的东西全部砸碎,这才能绝处逢生。我放眼的是宇宙。以前说,民族的是世界的,我说,个人的才是世界的。”

Github | Docker | Project